严肃场景不要用Coze/n8n这样的轻应用平台
企业在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中,最大的焦虑不是缺少工具,而是害怕走错路——投入大量资源建设的系统,两年后因无法扩展而被迫推倒重来;花费时间培训员工使用的应用,随着业务增长变成了拖累;引入的AI技术看起来很炫,实际却与业务系统脱节,员工用不起来。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交付快、定制快、能跟随业务需要而演进的系统,使投资能够产生长期价值。然而,基于数据库UI化思路构建的轻应用以及脱离业务土壤的AI应用,都是短期主义的产物,不受大企业待见。
基于数据库UI化思路构建的轻应用
所谓数据库UI化思路构建的轻应用,就是把数据库表结构可视化,让用户通过界面创建表格、字段和视图,然后自动生成表单和列表页面。这类应用擅长记录数据——员工填表、数据入库、查询统计,整个过程简单直观,构建快速。市面上不少流行的多维表/低代码/零代码平台(如Notion、Airtable、简道云等)都采用类似的思路。但企业业务需要的不只是数据记录,更需要能够应对复杂的业务流程编排。数据库UI化的底层范式,从根本上限制了应用的能力边界。
业务需求复杂化后无法实现。初期用表单+数据库记录简单信息很方便,但当企业需要多级审批流程、多系统联动、条件分支、异常处理、精细化权限控制时,这类应用就力不从心。它只能记录发生了什么,无法编排应该怎么做。业务逻辑必须在数据库字段和视图规则中迂回表达,越复杂的流程越难实现。
业务变化时只能妥协或推倒重来。当业务需求超出平台能力范围时,没有扩展余地,只能妥协需求或放弃使用。想升级到更专业的系统时,数据迁移、业务中断、用户重新培训的成本,远超前期节省的时间。
系统越用越乱,难以维护。随着功能不断增加,各种配置和规则堆砌在一起,应用逻辑变得混乱,维护人员难以理清头绪。业务部门和IT部门都痛苦不堪。前期表面的快速,掩盖了长期代价。
脱离业务土壤的AI应用
整个世界都在探索AI在企业中的应用。有一种AI应用的构建思路是将AI能力独立部署为聊天机器人或工作流引擎。用户通过对话式界面与AI交互,配置提示词模板和工具调用规则,让AI完成问答、内容生成、数据处理等任务。这种独立部署的AI应用在知识问答、内容创作等轻量场景下确实能快速见效。市面上一些AI应用搭建平台(如Coze、Dify、n8n等)采用这种思路,让用户不写代码就能发布AI应用。但当企业试图将这类AI应用引入实际业务场景时,会发现独立部署的AI应用与业务系统存在着严重的兼容问题。
AI不懂企业的业务系统。员工想让AI帮忙处理业务,但AI不知道系统中有哪些功能、数据在哪里、流程怎么走。IT部门不得不为每个功能单独开发API接口供AI调用,工作量巨大且难以维护。每增加一个功能,就要写一个新接口。
AI只能在聊天框里回答,不能直接操作业务。员工在ERP系统填表、在CRM系统查客户、在审批系统处理申请,但AI只能在另一个聊天窗口回答问题。员工需要在两个系统间来回切换,AI无法直接帮员工点击按钮、填写表单、查看数据。员工在业务系统工作,AI在另一个系统回答,两者各自为战。
什么样的应用才符合企业的长期利益
企业需要的不是快速搭建后无法演进的系统,而是能随业务成长而持续扩展的应用。符合长期主义的应用系统应该具备什么特征?JitAi作为全球首个生产级AI应用快速开发平台给出了一份答案!
业务复杂度增长时,系统能不受限制地自由扩展。应用不应该只是数据库的UI化,而应该是完整的业务系统。业务专家可以基于JitAi的可视化开发工具快速实现客户需求,一边沟通一边实现,即改即生效。当极端需求场景需要专业工程师介入时,则可以无缝切换到全代码开发模式。当企业的需求在变化时,能够做到低成本快速调整。
AI真正融入业务环节,与人在UI上协同工作。AI应用不应该是独立的聊天机器人,而应该是业务系统的有机组成。AI需要理解系统中有哪些功能模块,能像人类一样操作业务界面——填写表单、点击按钮、浏览数据。人和AI应该在同一个业务界面上协同工作,人可以实时观察和干预AI的操作。上述生产级AI应用形态,用JitAi都可以实现。